7月3日在北京举办的腾讯合作伙伴大会有一点很得我心:没有把“开放”二字放到大会名字里。
当然,大会的主题仍是“开放变革”;当然,马化腾仍在各个场合推崇开放平台,乃至在本次大会的致创业者信里说“开放平台提供一个无风险零成本的创新创业机会”。
腾讯的开放转型已经有两年,但从一些端倪,仍能感觉到“开放”二字对腾讯来说,有几分勉强感。在摆姿态与挣收益、做生态与自己当选手之间,腾讯努力维持平衡。但是终究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事情、逻辑难以自洽,很容易被一个偶发事件打破平衡。比如今年4月份时,触控科技CEO陈昊芝对微信游戏的这篇指责。
先回顾一下7月3日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的微妙气氛
腾讯公司SNG(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主题演讲里说,开放平台发展到一定时候,容易形成大开发者占据了过多的资源,小开发者没有生存和成长的空间。腾讯开放平台会创造公平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一枝独大,贫者恒贫。
紧接着,他的下属、腾讯开放平台总经理林松涛又重申了价值20亿元的扶持计划,并表态说,很清楚开发者想要腾讯的帮助、流量、赚钱。言下之意是,放心吧,妥妥的。
但是,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的腾讯游戏副总裁彭迦信登台以后, 口风一转,聊起了腾讯怎么签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神庙逃亡、神魔之塔这类华丽丽的高端跨国游戏。他说,开放平台游戏要走精品路线:“今天移动游戏蓬勃兴起,我们依然会像页游领域,按照我们既定的思路,选择精品的合作伙伴、选择精品的产品依然精耕细作,未来移动终端手机游戏当中也会坚持这样的策略。”
有点绕?虎嗅给配个字幕:主做开放平台的SNG说要生态公平、扶持小开发者;与SNG平行的IEG的兴趣点却是做精品、跟《植物大战僵尸》这类引进版大制作深度合作。
这不是互相打脸的节奏么。
开放转型的动机未能实现
对腾讯来说,从2011年开始的开放转型动机无非两个:
道德动机:3Q大战后遗症,人人在诊断腾讯时都建议要用开放、照顾小开发者来消除抄袭、垄断,马化腾听进去了。
准商业动机:腾讯开放平台参照的Facebook,在还只有1.32亿活跃用户的2007年就做开放。随后的5年里,Facebook逐渐长成一个独立在谷歌之外的社交帝国,2012年IPO时月活跃用户达到9亿、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
但现在呢?
道德上,这两年,市场对腾讯的开放姿态的称赞,大多仍是因为“诊断腾讯”留下的谦逊姿态,对它该有的质疑跟恐惧并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