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拥有数百万忠实用户RSS阅读工具Google Reader将在今日正式关闭。谷歌的退出让死寂已久的RSS阅读市场瞬间焕发生机,数十家公司重新回到这一曾经大热的领域,抢食谷歌的“剩饭”。
3月14日,谷歌在一篇名为《又一次春季大扫除》的官方博客中宣布将于7月1日关闭包括Google Reader在内的多款服务。在这份长长的关闭名单中,Google Reader甚至没有被排到第一位,而是被排到中间的某个不起眼的位置,只有聊聊数十词解释关闭的原因。
“我们2005年推出Google Reader,方便人们发现内容,并随时查看最喜爱的网站。尽管这款服务拥趸众多,但过去几年间,它的使用量已经下滑了。”谷歌建议,用户立即使用Google Takeout导出订阅数据。
谷歌此举引发了众多Google Reader用户的强烈不满。“我不敢想象没有Google Reader的日子。”看到Google Reader将被关闭的消息后,在美国学习的学生张昊用“既难过又愤慨”来形容他的心情。
张昊说,“作为重度用户,像每天读书看报纸一样,我会在各种设备上使用Reader。不夸张的讲,Google reader是我每天花时间最多、收获也最多的工具,没有之一!”
“虽然还有其他替代品,但是都没有原生的好用,只可以作为一种形式,无法做到很好的同步、统一和跨平台。”张昊认为,虽然有种说法是RSS已死,Flipboard才是新生代,可是用户更在乎内容,而不是表现形式。Google Reader给用户一个快捷、有效、统一的方式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RSS随博客一起凋零
在知名博主和菜头看来,谷歌关闭Google Reader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博客读者正在世界性地在减少,同时,写博客的人也是在世界性地减少。
和菜头分析说,FaceBook的Page功能、Twitter的140字博文、基于同样喜好的轻博客Tumblr等社交媒体把传播渠道的问题给解决了。因此博客的现状是“有写作欲求的人很多,但是分流很明显。”
另外,赚钱难也是博客凋零的重要原因。根据Blogging.org一项针对1000名美国博客作者的调查,只有8%的作者能够靠博客赚钱养家,而超过81%的博主营收小于100美元。
“让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写作是一个伟大的理念,但人类多么奇怪啊,真有这么一天的时候,他们却很快失去了写作的欲望。”和菜头说。
知名IT人士冯大辉在他的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中撰文表示,
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绝大多数Google Reader用户已经是智能手机用户,在移动设备上消耗的时间更长,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
冯大辉建议用户在Google Reader关闭之后接受这个新变化,同时让自己做出改变。“做为普通大众,并不需要知道RSS这个术语。以RSS技术为基础的Google Reader类产品,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
他表示,无论是微博中的时间线还是微信的朋友圈,群体协作的推荐依然存在,用户依然可以在碎片时间相对快速的发现好的内容。Google Reader已死,但是阅读长存。
■Google Reader遭弃背后:不符合谷歌社交理念
Google宣布关闭Google Reader之后,前产品经理随即Brian Shih在Quora上撰文,爆料Google Reader遭抛弃的原因。在他看来,最重要原因就是不能谷歌直接获得任何收入。“虽然通过Feedburner和AdSense服务能获得少量营收但也是杯水车薪,这不应该是产品的目标。”
Brian Shih透露,2008年之后,Google Reader的产品团队在谷歌高层的压力下面临三次减员:一次是2008年, 谷歌想征调部分人员开发OpenSocial项目;2009年又要征调部分人员开发后来死掉的“类Twitter”服务Buzz。
“2010年谷歌还想让部分人员去开发Google+,不过大多数Google Reader产品团队都反对加入Google+项目。”Brian Shih认为,谷歌总是想推动Google Reader团队去开发社交项目,原因是我们为Google Reader开发的社交功能效果很不错。
“但是事实上,Google Reader的社交功能是不断观察用户,不断学习,自然而然进化发展而来的,而不是像谷歌做其他产品那种自上而下的模式。”Brian Shih说。
2011年,谷歌推出了社交工具Google+。Google+是一个类Facebook服务,以朋友和熟人为中心形成一个个“圈子”,用户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组织联系人,如家庭成员、同事、大学同学等,并在小的圈子里分享照片、视频等。
Google+被谷歌高层当作是挑战Facebook、全面转向社交化的重要项目。为了配合Google+,谷歌全线产品都要向Google+靠拢。为此Google Reader也进行了大规模升级,将分享功能与Google+打通,UI设计也与Google+保持一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