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就开始接触液晶类显示产品的读者,比如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那么一定对液晶类显示产品的漏光现象深恶痛绝,甚至当时买显示器和电视产品首先考虑的就是漏光严不严重,因为漏光现象看上去确实非常“辣眼睛”。
大概哦那个2008年开始,无论是液晶显示器还是液晶电视,市场上出现一种叫做“动态对比度”的概念,而传统意义上的对比度则被被迫变成“静态对比度”,非常有意思。原本我们对液晶类显示产品的对比度理解是1000:1左右(最初甚至从300:1开始),而动态对比度从直接亮出10000:1(十万比一)甚至1000000:1(百万比一),直接把消费者吓蠢。
动态对比度是一项很讨巧的技术,检测到画面比较昏暗时自动降低背光灯管的电流,进而让画面黑的更彻底,尤其是纯黑画面下,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的漏光现象。可是,一旦画面需要点亮,液晶类显示产品的“动态对比度”立刻露陷,液晶类显示产品的四角“辣眼睛”的漏光现象令人感动。
综上所述,动态对比度发展至今,画质提升基本上毫无贡献,明暗切换时肉眼能感知的渐变体验更是糟糕透顶,可以说这项技术是彻头彻尾的大忽悠。可是,这项对消费者毫无意义的技术对于电视厂商却非常有意义,非常讽刺……
电视动态对比度为何不能关闭?
早些年,为了谋求利润,支持动态对比度的液晶显示类产品售价会高一些,以突显这项技术的价值。随着液晶技术的不断成熟,动态对比度已经在液晶类显示产品上泛滥成灾,直至不再被消费者所关注(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液晶技术本身不能发光,显示画面需通过背光系统来实现,早期是CCFL背光系统,现在则是WLED背光系统,高端量子点则是QD LED背光系统,但无论哪一种背光,液晶类显示产品均一定(100%)会出现漏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动态对比度对于厂商们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因为这项几乎没有成本的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液晶显示类产品的研发成本。
漏光控制是非常困难的技术,顶级EIZO/NEC/三菱等专业显示器厂商,为了努力控制液晶显示器的漏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在电路板的研究上,所采用的液晶面板甚至需要和液晶面板厂进行定制,只有这样才能稍微控制好专业级液晶显示器的漏光问题。
换句话说,想要控制好液晶显示类产品的漏光,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但是,有了动态对比度,厂商们就可以讨巧的避免纯黑画面时的漏光问题。ZOL电视频道大量的实测发现,很多电视品牌,尤其是互联网电视品牌,动态对比度其实是不能完全关闭的,系统设置里即便选择关闭动态对比度,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关闭,只是关闭50%左右,为什么?
因为完全关闭动态对比度,漏光将完全暴露,这对于媒体评价产品非常不利。动态对比度,画质毫无提升,存在的意义仅仅是节约厂商们的研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