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圈的专利诉讼从未停息,主角也在不断的替换。在三星与苹果专利诉讼暂时告一段落后,苹果与高通又爆发了一场专利诉讼。
日前,高通宣布已在9月29日向中国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和禁止令,申请在中国禁售iPhone,理由是“苹果没有支付(授权)费用就使用了高通研发的技术”。
针对高通发起的寻求禁止iPhone在中国销售和生产的诉讼,苹果公司通过媒体回应称:一直愿为专利付出公平合理的费用,但高通收费不合理。
显然,苹果和高通各自有自己的立场,并且通过媒体挑战对方。最近几年,高通不断发起专利诉讼,三星、联想、魅族等手机厂商都曾经与高通发生过专利纠纷。
当然了,高通发起的专利诉讼大多以和解告终,但接连不断的专利诉讼之下,对高通的形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就是高通有很强烈的垄断色彩。
事实上,高通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垄断基因。从财报上来看,专利授权是高通的经济支柱。2016年的财报显示:高通全年营收为236亿美元,净利润57亿美元(GAAP会计准则)。在236亿美元的营收中,芯片所在的QCT部门贡献了154亿美元的营收,却只带来了18亿美元的息税前利润(EBT)。相比之下,技术授权部门QTL的营收仅为76亿美元,息税前利润却高达65亿美元。
不难看出,专利授权产生的利润,占高通总利润的三分之二,这一切都缘自“高通税”。众所周知,高通在通讯领域拥有13万项专利储备,不仅包括芯片领域,还涉及到移动通讯乃至实现智能手机诸多基础操作的必要技术。
无论智能手机是否使用高通芯片,都不可避免地使用了高通研发的必要专利,借助高通的研发成果,因此都需要向高通支付专利费,这也就是一些手机厂商所说的“高通税”。
按照高通的专利授权规则,手机厂商都必须根据手机的售价,向高通支付一定比例的授权费。不过,这也是此前通讯行业的一个长期惯例,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都是以手机售价为基准来确定授权费的。
正因于此,很多手机终端厂商和一些通信设备厂商都认为高通专利费涉嫌垄断。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对高通进行反垄断调查。2015年2月,高通因违反中国反垄断法律,被罚款9.75亿美元,折合60.88亿元人民币,高通的噩梦就此拉开了序幕。
被中国发改委罚款9.75亿美元后,去年12月,韩国监管部门经过两年的调查,判定高通涉嫌在专利授权和基带芯片方面形成垄断,对其处以8.54亿美元的高额罚金。连续两年被重罚,高通的业绩也亮起了红灯。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专利授权业务营收将下滑47%,至10亿美元,拖累公司整体营收下滑13%。与此同时,受业绩的影响,高通股价也持续下跌。在多起反垄断调查结果落定,高通被处高额罚金后,高通的股价从去年年底的70美元左右一路下滑到50美元,市值蒸发了接近三成。
一边是手机厂商的反抗,一边是政府部门的反垄断调查,一边是联发科的奋起直追,高通必须牢牢稳固专利授权这一经济支柱。
正因于此,高通起诉苹果,并要求在国内禁售iPhone的这一幕,因为高通的专利授权营收有12%来自苹果。苹果拒绝交纳专利授权费用,对高通业绩的影响不言而喻。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高通与苹果的专利诉讼肯定又是一个持久战,未来2-3年内很难分出胜负。至于高通与苹果专利诉讼的结果,基本上是以和解收场,高通会降低对苹果的专利授权费,苹果则通过这场诉讼赢得了巨大的利益。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谁赢了这场官司,消费者都不会得到任何的实惠。
最近几年,通过专利诉讼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似乎已经成为了行业惯例。在接连不断的专利诉讼中,消费者成为了巨头们博弈的筹码,胜利的一方得到了实惠,消费者却仍旧要为专利费买单。
所以,苹果和高通的专利博弈没有输家,真正的输家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