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iPhone的发布,北京中关村的水货商再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狩猎季节”。
刘冀(化名)正是其中的一员。在半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频频道歉并操起电话,或是询问最新的进货价格,或是回答意向买家的咨询,并帮忙挑选型号和配置。
此时距离苹果9月19日的iPhone发布会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但这款手机要到10月17日才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与上一代产品不同,中国大陆未被列入首发市场名单,而弹丸之地的香港却再度入选。
刘冀希望利用这最后的时间差,多卖出几部港版iPhone。但价格的变动实在太快,他必须耳听八方,一面紧盯上游供货商的报价,一面调整自己的零售价格,以确保不会赔本,并保持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价格。
这位忙碌的中年汉子从事手机销售行业已有7年。同一时间,苹果从发布第一代备受争议的iPhone,到如今发布万众瞩目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已经完成了七次进化。
被苹果和iPhone改变的不仅仅是全球手机行业的格局和方向,还包括刘冀们的人生。作为一个数码产品发烧客,在初代iPhone发布于2007年发布后,刘冀就着手把这款产品引入国内销售。
“当时这还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破解SIM卡后才能接入国内的运营商。你能让iPhone可以在国内打电话、发短信就挺前沿的。”他说。
但时至今日,虽然iPhone性能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丰富,他却已感受不到当年的那种极客之美,生意终归只是生意。“现在已经卖滥了,这个事情应该到此为止了。”刘冀感叹。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冀这样感到身心俱疲。远在2000公里外的香港,3座苹果零售店从新一代iPhone发售之日起就成为了各路“黄牛”的战场,而类似一幕每年都会上演。
黄牛们满怀期待地等候在苹果零售店的门口,询问每一个走出来的人,是否愿意加价出售刚刚购买的苹果手机。而这正是许多买家彻夜排队的唯一动机:在发售首日,128GB的金色版iPhone 6 Plus的官方定价为8088港元,转手价格却一度高达20000港元。
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称:“在香港,拥有一部崭新的金色版iPhone 6 Plus,就相当于中了彩票。”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