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嗅到这样一种味道,之前小米“百毒不侵”,无论“被黑”与“自黑”都处之泰然,如今产品性价比高地被攻占后,舆论场稍有风吹草动犹如惊弓之鸟。 商业模式的变革的确能迈向伟大,但前提似乎是你的产品有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大家是否嗅到这样一种味道,之前小米“百毒不侵”,无论“被黑”与“自黑”都处之泰然,如今产品性价比高地被攻占后,舆论场稍有风吹草动犹如惊弓之鸟。
指责魅族雇佣水军,芯片点胶的争议,在微博上炮轰华为…小米太清楚自己的手机优势在哪,而正是理解了自家产品哪里吸引了用户,竞争对手1799从高往低打震撼业界,小米才会有有一系列如此强烈的“反应”。
一直以来,我们衡量一家硬件企业的标准,是产品力,是技术壁垒。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种自己有的但别人没有的“优势”,这种难以复制的优势,更多地存在于产品上而不应该是所谓的新思维新模式上。
模式容易模仿,核心技术却不易获得。不过,随着小米这几年火箭式的增长,我们又一次习惯性地将眼光放在了所谓“商业模式”的变革。无论是小米模式,互联网思维,在今天被大肆吹捧:
向全世界的供应链厂商开放,整合产业内最优秀的组件,制造出最好的产品;砍掉一切中间渠道,只在线上销售,将产品成本降到最低,做出最高的性价比;不像其他人铺开产品线一个劲地去做覆盖,而选择做一两款精品、做爆品,用极致的用户体验俘获粉丝,靠口碑传播。
看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不过,深圳山寨厂商套用这个理论,不也完全符合?(关于中国手机制造热与山寨机发展的关系,可以参考钛媒体此前专业文章《在中国,为什么“门外汉”也能做手机?》)
开放采购、做整合,换种说法,是不是可以描述为缺乏核心竞争力,重要的零部件必须求助于人。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