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营商牌照已发放25家,据说目前申请牌照超过200家。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是经过3个月发展,虚拟运营商的用户才20多万。更让业界看不清楚的是,虚拟运营商的“杀手级”的业务在哪里?虚拟运营商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近日,笔者走访了虚拟运营商大佬,倾听了他们的声音。
虚拟运营商为啥不着急发展用户?
虚拟运营商准入门槛并不低,笔者此前文章“虚拟运营商生存有多难?门槛虚高,收费繁杂”有过描述,大多投入在千万元级别以上。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以亿计算用户相比,20万用户,还不及一个市级分公司数量多。虚拟运营商理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然而,笔者调查发现,他们看起来并不着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差异化,对传统业务如何“包装”没有想好
一位虚拟运营商大佬做了一个形象比喻:运营商就像一个水库,而虚拟运营商就好比一个蓄水池。运营商卖自来水,虚拟运营商就要卖冰棍或者卖矿泉水,这样才有升值空间。而如今,众多虚拟运营商还没有想好如何“加工”优质水的问题。
对此,迪信通创始人刘东海对笔者表示,目前虚拟运营商只有做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经营差异化的业务,才能生存。迪信通主要是与行业上下游企业合作,与手机厂商、可佩戴设备商、周边设备商、金融行业,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家居等打造移动互联生态圈;
而分享通信董事长蒋志祥说,分享通信没有“包袱”。在获得牌后,主张做“三不”业务(传统电信运营商不愿意做、做不好、不能做的业务)。
类似分享通信、迪信通这样的老牌企业,一直就耕耘在电信业领域,尚未祭出杀手业务。互联网以及跨界的虚拟运营商们,更多是观望与试水。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