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司CEO雷军在微博透露,2014年上半年,公司售出2611万台手机,同比增长271%;含税销售额约330亿元,同比增长149%。而在今年年初,雷军同样在微博公布了小米2013年全年的销售业绩。即小米公司2013年共销售手机1870万台,增长了160%,含税销售额达到316亿元,增长150%。
对此,有业内利用这两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小米的未来不容乐观。事实真会是如此简单吗?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小米的现在和未来?曾经代表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中华酷联”们又当如何看待?
小米走到今天,有关小米成功的分析已经很多,什么互联网思维、饥饿营销、粉丝营销等,可谓见仁见智,所以在此也无需赘述。但从我们最为直观和感性认识的角度,是雷军可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与中国其他企业既然不同,甚至是逆向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在多数产业的崛起,甚至赶超,大多的思维方式就是价格。即以低价先占据市场份额,最终靠量取胜。其实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固有的思维定式。究竟是我们的相关企业太过自卑,还是确实缺乏突破这种思维定式的勇气和底气?而业内清楚的是,这种思维的结果,除低营收、低利润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品牌初始定位及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的初期莫不如此。所谓“中华酷联”是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的代表,更多是上述中国企业固有思维定式的产物,这也是为何“中华酷联”当道之时,业内多认为我们智能手机产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这之中除了营收和利润与我们量之间的巨大反差外,最重要的是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较低,即便有,说好听是性价比,其实就是低价的形象,这也导致了尽管“中华酷联”要走高端路线,但结果并不理想。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