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也发现了,在最近的这一年里,两家始于北京的餐饮企业成功打入了中国的科技圈——一家是赫畅的煎饼店“黄太吉传统美食”,另一家是孟醒的“雕爷牛腩”。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这两家各自的簇拥者们,在提起这两家餐饮公司时,无不像“巴普洛夫的狗”那样,条件反射式的提到一个词汇——互联网思维。
那么请问,什么是互联网思维?“黄太吉”或是“雕爷牛腩”的互联网思维究竟在哪儿?
我不知道。
按照赫畅、孟醒或是这两家模式的“解释者”的说法,他们的“互联网思维”主要由几个元素构成——1.前期内测/小规模测试,在开发新品类时会邀请部分顾客免费试吃,根据顾客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改善;2.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换句话说就是注重细节、超出用户预期和吃着舒服;3.善于利用网络进行低成本的营销推广。
也就是说,把传统餐饮业的试运营改名为“封测”、把基本的餐饮服务堂而皇之为“用户体验”,再加上网络作为传播途径,卖煎饼果子的和卖牛腩的一下次就“高大上”和“前沿”起来。
可实际上,这和互联网思维有什么关系?
我第一次听说,良好的就餐体验和优质的服务是来自互联网,而竟然不是餐饮业本身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也第一次听说,一个没有任何通过在线服务或科技产品来解决顾客在预订、支付等环节的不便,让排队、等位这种高度信息不对称下的产物成为自己卖点的企业,能够和从诞生之初就致力于消弭信息围栏,力图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聪明的互联网精神挂钩。
一起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吧——星巴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最初,这家咖啡零售商就开发了自己的移动支付应用,顾客可以利用银行卡对其充值,这样,他们便可以在星巴克的门店中,直接利用应用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而在此后,它们又投资了支付方案提供商Square ,允许用户直接通过Sqaure Wallet应用完成收银。
还有他们与Google网络服务合作——他们首先是为顾客提供比以往要快10倍以上的Wi-Fi网络,此外,星巴克与Google还在联合研发星巴克的下一代数字网(Digital Network)。希望快速的网络访问速度能够让星巴克的顾客在店体验更佳。当然,这背后也意味着更好的预订和支付体验。
不仅如此,在星巴克在2012年的愚人节还开了一个有意思的玩笑,他们宣布推出一项名为Mobile Pour的服务——你在路上走着,突然想喝咖啡,通过星巴克的App,它能够知道你的位置,点好你要的咖啡,这样,你还能继续走着,不一会就会收到外卖员踩着滑轮车送来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