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一个纯粹乃商家制造的促销噱头,再度引爆购买狂潮:据了解,在天猫上1分钟交易额就破亿元,6分钟破10亿元,不到6小时成交突破百亿元大关。而热销物品中,文胸和内裤又拔得头筹。
“1分钟破亿”,“双11”挑起的消费狂热,由此可见一斑;而总理的“创造了消费时点”的说法,也果然不是虚言。
毫无疑问,“双11”这个人造节日,已成了消费“嘉年华”。虽然它的创意来自由美国shop.org网站2005年首创的“网络星期一”,但在中国消费市场的“簇拥”下,这项商业创意所产生的效应已经远远超过其发源地。在这个人流量惊人,却听不到商场喧嚣声的购物狂欢节里,消费者们尽情地享受着在实体商店难以享受到的低价折扣。
在此狂欢节里,冲锋在促销战前线的,是几大电商,而实体商店只能想方设法与电商搭建合作途径,以图分一杯羹,比如银泰就与天猫展开深度合作,线下35个实体店成了电商供货商。不难看到,在“双11”里,新旧两种商业形态的竞争,出现了向电商倾斜的格局。互联网重构了商业形态,而“双11”,则摆开了两者“短兵相接”的战场。许多实体店主就担心:一边倒的博弈趋势是否会迅速蔓延,以至成为365天里的常态?
传统零售商担心不能掌握核心客户,门店会沦为“线下体验店”而加速用户流失,不是杞人之忧。事实上,只有2.5万名员工的淘宝公司,为900万网店商家服务,它借助网络迅速扩张的优势,是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企及的;而实体商店无法克服的门店成本,也会成打价格战的掣肘。
可以肯定的是,电商改变大众消费习惯,是不可逆的趋势。网购的便捷性与价格优势,对实体商店形成了难以反抗的钳制,也会影响着市场格局走向。但对电商来说,抢占到商品流量优势,未必就能“大获全胜”。前几年“双11”中泛滥的超卖、慢递,甚至货不对板的纠纷,若难以妥善解决,光有营销架子,而无用户体验提升,消费者会否折返到实体店,你我不得而知。而服务品质,也注定是两种商业形态之争的另一个重要“据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