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家美国科技博客发表了了“互联网汽车还要等多久”的评论,称相关行业巨头应为互联网汽车制定标准共同克服技术难关。之前《福布斯》也撰文探讨了互联网汽车面前的十个障碍,包括汽车业思维僵化、立法问题、安全和隐私问题等。美国媒体的讨论具有典型的美式思维——技术、标准、安全、隐私——然而这一命题到了中国,首先要问的是,什么时候我们买得起?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井喷不过这两三年的事情,前提正是运营商推广千元智能机,以及小米等一众搅局者的出现。廉价终端让全民跑步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无数创业者和开发者在这一波大潮中借势而起。很多低收入者的第一台上网设备不是PC而是手机。因此想在中国依靠汽车再掀起一场互联网革命的前提是:让从前买不起传统汽车的普通人买得起一台智能汽车。
摩尔定律和福特主义
乔布斯可能是最近五年被讨论最多的企业家,他极少涉足慈善,坚持自己的逼格,压榨上游利润并对代工厂的恶劣条件视而不见,他选择的接班人公开宣称低价手机是垃圾。而亨利·福特,发明汽车生产流水线的人,一直认为“薄利多销比高额利润更好”。1906年当福特公司开始日产100辆汽车的时候,公司其他股东认为应当控制产量并维持高价。福特却坚持将日产量提升到1000辆,并从这些惊恐的股东手里买回股份。
福特的贡献不仅是一款车和一个品牌,他认为“领导者要为雇员提供行业最高工资”,首倡8小时工作制和5美元日薪,让产业工人成为体面劳动者。T型车售价从接近1000美元降至不足300美元,普通产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就可以购买一辆。福特的言行被演绎为“福特主义”,深刻影响了美国工业界甚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经济迎来了一战后的黄金十年。而08年之后苹果高涨的业绩,在美国整体疲软的经济中显得相当刺眼。
如果把“两个月工资”作为标准,廉价汽车应该售价一万元,北上广标准不过两万,即使本届政府承诺的收入翻番得以实现,也完全赶不上目前大约十万的主流汽车价格。新能源汽车的代表特斯拉更高达5到6万美元。与符合摩尔定律(集成电路每18个月性能翻一番,价格 降一半)的智能机和PC相比,汽车业没有持续降价的趋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