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苹果在 2006 年初时的第二版 iPhone 原型就和最终发布的比较接近了。它有了触摸屏,用的改良版 OS X,但它通身是铝制的。乔布斯和苹果设计大神Jonathan Ive都很为它感到骄傲。但因为他们都不是无线通信的专家,他们并没意识到这样做设备只能成为一块漂亮的砖头。金属屏蔽信号的能力很强。Phil Kearney,一位在 2008 年离职的前苹果工程师,当时得和苹果另一位通信专家 Rubén Caballero 一起向乔布斯和 Jonathan Ive 这两人解释,这样信号是穿不过去的。这份解释是很费劲的。大多数设计师其实都是艺术家,(物理等) 学科教育有限。但这些人在苹果又很有话语权。他们会发问“那为什么不能开几条缝隙让信号穿过”,这又得花费一番功夫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也不太行。
苹果当时的一个管硬件的高层 Jon Rubinstein 还说,大家也花了很长时间讨论 iPhone 应有的大小。“当时我被要求做出两种型号 - 一个是和 iPhone 现在这般的大小,另一个可称为像 iPod 那样大的 iPhone mini。我会理解成一个是智能手机,一个是不太智能的设备。但我们并没在小型 iPhone 上有多少牵动力,要做好这些项目,你真的只能全心朝一个方向执行。”
一方面是得面对困难重重的多维度技术问题,而另一方面因乔布斯严苛的保密机制,即便 iPhone 团队每周 80 小时超负荷工作,他们也不能向任何人说他们正在忙的项目。如果苹果发现团队里有人向自己朋友甚至是配偶透露了项目情况,那就只能是开除了。在某些时候,一个经理想要某位员工加入这个项目时,在没说这个项目是什么之前就得先在办公室对这次谈话签署一份保密协议。在被告之项目是什么之后,再签署一份项目的保密协议。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