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0月18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将举行首期舆情分析师培训,培训包括舆情分析和研判方法、舆情危机处理与应对等8门课程。
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网络舆情分析师身份证明和从业凭证。
收集网民观点和态度,整理成报告,递交给决策者,这就是“网络舆情分析师”。目前,全国大约有200多万人从事这一职业。
据介绍,这些人分布在党政宣传部门、门户网站、商业公司等机构。日前,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一项官方认可的职业。
从业者认为,机关单位处置舆情,应该不隐瞒、不回避、不袒护,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
唐小涛工作不到半年,每天坐在电脑前,在一软件里,输入客户设定的关键词,监测和客户有关的负面舆情,并下载、上报给客户。
单学刚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他们用的舆情监测软件更加高级,后台有上千个处理器,还能监测到国外网站信息。
河南某县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闫明(化名),则不用那些监测软件,他们部门的人一早上班,就在百度贴吧、天涯、微博等网站上打上自己县城的名字,看有没有网民反映问题,整理后,全部交给县委领导。
他们的工作都和舆情有关。所谓舆情,就是民意的综合反映。
■诞生背景
微博助推,舆情汹涌
网络舆情师,有人称他们为“网络特工”。唐小涛认为,这完全是误读。他们工作主要依赖一个软件平台,抓取网络信息。比如输入客户的公司名,软件就会显示,和这个公司有关的所有信息、评论。
这些信息、评论如果分布在“贴吧”、“微博”、“新闻门户”、“视频”,软件会进行分类统计、排序,并能制出柱状图、线型走势图等。
唐小涛所用的软件还能跟踪特定舆情,比如输入H7N9,软件会根据相关跟帖、转发量积分,若设定100分,当走势图达到40分,系统会预警,提醒注意该舆情的发展。
唐小涛大学读的是水产专业,2011年,他在网站实习时就已开始接触网络舆情服务。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回忆,其实在2007年,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平台开始被关注。那年发生黑砖窑和华南虎事件,网民意见沸腾。
随后,出现网络舆情分析师,负责收集网络民意,当时主要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
2010年,情况发生改变。那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让网民意见、观点,呈几何状,高速传播。一个人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有时不超过三个。
“简单依靠搜索引擎已无法了解舆情。
- 谷歌
- 软件
- 微博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