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互联网银行话题的热度还未完全消退,民营银行的概念又火了起来。
近日,包括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龙头企业被爆向监管部门递交了申请,而苏宁更是先行一步,除注册“苏宁银行”域名外,“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也通过了工商总局的预核。据初步统计,目前有筹划民营银行计划的民企,已不低于十家,相对而言,互联网行业对民营银行的热情更加引人注目。
另据媒体报道,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下称《办法》)已完成报至银监会,并被银监会列为“范本”,成为制定全国版细则的重要参考。该《办法》规定,民营银行需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亿元不高于10亿元人民币作为注册资本,设立后视发展情况逐步增资。另外,该《办法》还对民营银行的股东结构、风险防范、风险兜底、股权转让等方面作出了限制。
依照上述《办法》分析,民营银行的注册资本被限制在5到10亿元之间,其规模是无法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庞然大物相提并论的,比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不少,其银行业务经验、人才、风控能力等更是短板硬伤,那么,民营银行又能依靠什么来构筑竞争优势呢?
■拼利率和服务?
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利率市场化。 今年7月20日,央行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而业内普遍预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将在明年到来。但不少专家认为,老牌银行有着强大的体制惯性,并且利差收益至少占银行利润总额的一半,面对已经吃进嘴里的利润,他们不可能轻易松口,如果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刺激,他们在利率市场化的路上可能迈不了大步。业内普遍认为,民营银行将会在利率市场化方面有很好的表现。民营银行为了生存,只能在老牌银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其能倚仗的就是“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揽储,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放贷。换言之,民营银行可能会放弃一部分利差收益,采取“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策略。但我认为,微薄的利润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民营银行的风控不能比大银行做得更好,那么,利差收益将有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风险。民营银行即便要探索利率市场化,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动作,而是要在风控体系健全并经过承压测试之后逐步推进。
也有不少人提到了服务——因为垄断优势,老牌银行已经傲慢了数十年,制度僵化,服务刻板,客户对他们的不满也郁积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我们似乎很容易为这一观点找到论据,网上一旦出现关于银行的负面新闻,评论区里永远是网友对银行的指责、谩骂、讥讽,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