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已经公开了Alder Lake 12代酷睿的大小核架构设计、规格特性,而对于这种混合架构在主流平台的第一次应用,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在担心:大小核调度效率怎么样?小核的性能怎么样?
Hot Chips 33大会上,Intel首次公开了12代酷睿大小核的性能关系,当然官方分别叫做性能核(P-Core)、能效核(E-Core)。
按照Intel的说法,在同等功耗下,大核的单线程性能比小核高出50%。
当然,大核的实际功耗会高得多,频率也会更高,因此实际单线程性能还会更好,但这也能看出,小核的性能其实并没有那么孱弱,尽管它本质上还是Atom那一套。
多线程性能方面,2大核+8小核的组合,相比4个大核,在同等功耗下也可以领先50%。
按照官方说法,一个大核的面积等于四个小核加其二级缓存,这么算的话2大核+8小核、4大核的面积基本相当,但换来了更好的多线程性能,比单纯、暴力地堆砌大核还是更高效的。
当然,这些都是官方说法,实际如何还要等待上市后检验,尤其是大小核调度问题,一旦发挥失常,反而会得不偿失。
为此,Intel自然比谁都懂,特别设计了Thread Director(线程调度器),直接集成在CPU核心之中,再搭配特别优化的Windows 11操作系统,在不同核心之间分配工作负载。
Thread Director会实时监测每个线程的指令集、每个核心的状态,时间间隔在纳秒级别,然后反馈给操作系统的调度器,便于后者针对工作负载做出最优化分派。
同时,它会根据处理器的散热设计、运行状态、功耗设定,动态调整反馈建议,并调整处理器电压、频率,优化功耗、散热,而这一切都无需用户手动干预。
再深入一点来说,Thread Director在监控线程、核心状态的时候,会用到机器学习算法,在硬件层面定期写入、刷新一个反馈表(EHFI),操作系统调度器就以此为准去安排。
不同的线程会分配给不同的优先级,其中后台线程一律交给小核,高优先级线程自然给大核,而如果发生冲突,低优先级线程就会提高并转移到大核。